品格50之五四心文化運動

為什麼需要品格50

 

有人說,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。但年來塑化劑、黑心油等層出不窮;不僅財團為牟暴利不恤人命,市場中農家小販也肆意添加化學毒物,暴露人心竟如此險惡,豈能安心讓下一代生於斯、長於斯? 十餘年來,台灣人教養不斷提升,有目共睹;儘管若干宗教團體過度追求擴展,備受質疑,但慈悲心豐沛澎湃,澤及全球,是不爭的事實。道德並未淪喪,只是其底蘊的赤子之心在不知不覺之間掩蔽堵塞,積漸日久,即從小疵而成大害。其所以如此,品格教育難辭其咎。

 

但吾國向稱禮儀之邦,聖賢諄諄教誨,莫不以修德向善為首要;今日品格教育之有所闕漏,其一在於聖哲智慧原本不易企及,時移勢易、語文隔閡,更令人食古難化。其二則是,百年前為力拒日本「廿一條」蠻橫需索而掀起的「五四新文化運動」,高唱打倒孔家店、全盤西化、全面使用白話文,進一步切斷往聖訓誨的溝通管道,更直接否定傳統的道德規範。

 

我們有幸於海島一隅護守傳統文化,並以開闊心胸廣納各大宗教及西方智慧,方能在人文教養、慈悲情懷上迥出群倫。然而若不用心重建長養赤子之心、適用於現代社會的修身立德準則,在陰暗角落腐朽敗壞的人心,終不能讓此間成為安身立命之所。

 

修身立德自古即為第一等大事;古聖先賢垂訓甚多,令人仰之彌高,心嚮往之。但時代日遠、環境遷化,多已不易解其精義,遑論切實遵循。

 

同時,西學東漸,各大宗教導師的真知灼見、諄諄教誨亦深中人心。

東聖、西聖,其心同、其理同,本應一視同仁兼容並蓄;唯不免雜亂無章,亟待爬梳整理,構建完整而平衡的框架。

 

我們本著「見文即可思義」及「即知即行」兩大宗旨,廣徵博採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修德理念、廣為流傳的東西方宗教思想及哲人智慧,詮釋轉化,以貼近生活的觀念語言修築階梯,俾能在日用言動之間下學而上達,企及聖哲境界。復以慈悲、幸福、誠實、綠色、成長五德為經,納入五十德目之中,名之曰「品格50」,期每一周奉行其一,以一年為一循環,周而復始,一步步向上提升。

出處: 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