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凱|打破少子化魔咒國家 怎麼做?
少子化就像附身在經濟發展之上的魔咒,經濟愈進步,少子化就愈嚴重。全球除了極其落後的地區,如非洲,罕有例外。亞洲地區,日本最早少子化、老化,其「失落的卅年」,這也是重要的禍因。
少子化會展開一個惡性循環:從生育率降低、人口老化、勞動人口減少、生產力及創造力減弱,進而經濟成長停滯、國民所得減少、撫養者日少而被撫養者日多,國力及民生便日益惡化。日本是一個可悲的前例,如今南韓、台灣,甚至卅年高速成長的中國大陸,也陸續步上後塵。
這幾個東亞國家正是全球少子化最快的一群。有人即據此歸納出一個共同的原因:儒家文化的影響。儒家文化有幾個特色,如男有分、女有歸,男性努力養家,女性則照顧家庭。然而當家庭需要雙薪負擔,婦女也須外出謀職,而家務重擔仍多落於其身,就成為不樂於生養,甚至不結婚的要因。其次,儒家重視教育、好學,唯有讀書高,於是有志一同盡力讓子女受最好、最高的教育,升學主義愈演愈烈,家教、惡補為難免之惡,使子女教育費天高。再次,儒家道德觀念排斥非婚生子女,相對地使生育率不如其他文化。
因為我們同時面對兩大不利因素,就使得生育率的惡化格外嚴重,要加以對治也加倍困難。高喊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數十年後,情況更加險惡,一直與南韓互為全球之末。
但在先進國家之中,竟有兩國高居生育率之冠,一為以色列,一為法國。尤其法國,在九○年代初,生育率也不斷下滑,遠低於美、英等國,在不斷努力下成功拉高生育率,在二○一四年甚至超過二點○,睥睨一眾先進國家。以色列則自建國以來,一直保持超高的生育率,目前甚至達到二點五四的高水準,足為台、韓兩倍餘。
以色列的高生育率主要拜其處境之賜。數百萬人立足於周遭數億阿拉伯人之間,日日為生存而奮鬥,人口之增長,就成為必要的責任。另一方面,納粹在二次大戰屠戮了三分之二歐洲猶太人,以色列乃以生回這些猶太人為己任。此外,猶太教文化重視家庭、婚姻,鼓勵多生多養,婦女逾廿五歲未婚即令人側目而視。政府也大力鼓勵生育,如每胎需十餘萬的不孕治療,前二胎可補助五次,第三胎則為六次,可見一斑。
可值得借鏡而且成功打破生育率魔咒的法國,其與我國政策最大不同在於,其福利補助不以所得為唯一考量,而將所得及家庭依賴人口數共同設計出家庭商數,作為生育補助、幼兒園分配及費用補助,住房分配及補貼、家庭補助的唯一依據,使得子女數成為有利條件。同時,大量興築社會住宅滿足家庭需求,所有大建地須百分之卅供社宅之用。最關鍵的,是對婦女在職場的保障,不僅產假、育嬰假十分優厚,而且禁止生產、育嬰而解雇,加上完善的育兒服務,完全消除後顧之憂。
我們既承擔儒家文化的傳統,經濟又已成功發展多年,對抗少子化的努力必須直追法、以並超乎其上。最重要的關鍵,就是解救婦女,讓她們在家庭與職場中都獲得公平甚至更優渥的對待,國家安全斯可保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