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凱|台灣已走到窮途末路了嗎?
十多年前,當少子化問題開始受到注意,但尚未被視為國安問題之際,一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公開宣稱,台灣地狹人稠,小小一個海島承載不了太多的人口,人口減少一些,不正是美事一樁?時至今日,還有人抱持類似主張,顯見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並未被社會大眾充分了解。
少子化顧名思義,就是總生育率不斷下降。一旦低於保持人口替代率的2.1人,若無其他方式增加人口數,這個國家的總人口就會開始減少。台灣的出生率從1965年開始下降,當時還保持在4.83的高水準。1985年已大幅降低為1.89,低於人口替代率。在這20年間,由於死亡率的下降,使國人平均壽命上升,更多的老人填補了幼兒的缺口,而勉強維持人口未轉為衰退。即使如此,這個快速變老的國家,估計到2025年,仍難逃總人口減少的局面。
真正可怖的,是這個過程極其痛苦、極難扭轉,而且會無止盡的延續下去。一度號稱日本第一的鄰國,就是慘痛的前車之鑑。
日本是前車之鑑 經濟失落十年
由於經濟成長取決於國民總生產(GDP)的增長,也就是平均每人生產乘上人口總數。因此當人口由增轉減時,即使每人生產不變,GDP也會減少,也就是經濟將負成長。即使人口的增長只是由快變慢,一樣會減損經濟成長率。這個因素可部分解釋少子化較我們更早發生的日本,連續陷入失落的十年苦況;也同樣可以部分說明近30年來,台灣經濟日漸疲軟的走勢。
但少子化的負面影響猶不止於此。上述的平均每人生產也會受到少子化兩大影響。當年輕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惡化,除了勞動力直接減少之外,勞動的品質也隨此結構的扭曲而不斷下降。因而全體國民的平均生產自亦不斷降低,將直接導致GDP的成長受損。
少子改變消費 老化則削弱經濟
少子化還會直接衝擊消費傾向。拿一個幼兒與一位年登耄耋的長者相比;前者幾乎耗盡父母手中每一文錢,而後者則省吃儉用、所需至薄。當整個國家人口的天秤向後者傾斜,總需求自會不斷萎縮,而削弱經濟成長的動能。
再者,年輕人日少而老年人日多,一方面使國家稅收減少,損及政府投入建設的能力;一方面更少的年輕人負擔更多的老年人,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,又不敢輕易結婚生子,而形成惡性循環,使少子化問題愈來愈惡化。
這些問題並非一年、兩年就逐漸淡化、消失。一旦發生,情況就會一年比一年惡化,持續十年、數十年仍不見消滅,乃至病入膏肓。尤其,當前台灣經濟還飽受其他衝擊,每下愈況,更禁不起這樣長時間的消損。台灣自從1986年失去了世界工廠的生財捷徑之後,經濟成長率即自兩位數一路下滑到保2保3了。近年來中國大陸自廢世界工廠,使台灣的中上游產業痛失出路,更是雪上加霜。兩岸冷對峙之後,情勢更加嚴峻,尤須奮力扭轉少子化危機;只要生育率由降轉升,上述種種消損之力,都會反轉成為成長的功臣。
惡況如何扭轉 德法有成功案例
如何扭轉?其實先進國家如法、德等早有成功的案例可循。首先,要確實釐清造成少子化的因素。根據學者分析,這些因素要可分為兩類:其一是,已婚的父母少生或不敢生;其二則是,愈來愈多婦女晚婚、晚生乃至根本不婚。
子女的生、養、教成本太高,對上述兩者都是根本的殺手,而房價所得比過度偏高,許多年輕人不敢成家育兒,影響也十分重大。
觀察前述種種少子化的傷害,顯而易見,全體國民都不能倖免,甚至威脅國家的生存與安危。因此,養育更多幼兒的負擔,絕不應完全加於其父母的肩頭;乃是全體國民,不分有無子女,共同承擔的責任。然而细究現實情況,除了區區幼兒津貼,國家面對如此重大的國安問題,幾未有絲毫做為,遑論那些選擇不婚或不育卻同時身受其害或搭別人便車而以免禍者。
減輕養育負擔 並降低房價門檻
根據先進國家的經驗,解決問題要雙管齊下。一方面任何國安問題之解決,由全體國民共同負擔其成本。換言之,養育一個子女從生到襁褓、到托育、就學的一切費用,絕大部分由所有的家庭乃至未婚者一起負責,儘可能去除或減輕對父母的懲罰。
另一方面,政府與民間應充分合作,竭盡所能,分析適婚者遲遲不婚或無法結成姻緣的原因,以有效的方法求其改善。房價過高是一個重大的障礙。我們一直主張,應該效法、德等國的住宅政策,政府以維持房價平穩為職志,甚至明文規範炒房者受刑罰,使台灣的房價快速回到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水準,此非不能也,是不為也。
在傳統的媒妁之言被揚棄之後,國內始終未建立足以取代的現代化環境,讓青年男女有更多機會相互認識乃至建立家庭;數十年來,政府一無所為,導致今日的後果。至於早婚、早生,固然現實社會有許多阻力,但若建立強有力的誘因,未必不能改善;則不僅有助於扭轉少子化,也能讓幼兒健康更獲保障。
我們欣見對少子化問題的重視;這固然是由於問題已極其嚴重令人不敢再予輕忽,但當路已走到盡頭,再不回頭就會粉身碎骨;或許才會激起最大的鬥志,奮力扭轉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