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凱|執行力誤了台灣二十年

台灣經濟沉睡了二十年。六、七○年代的飛躍成長,早成了年輕一輩逐漸淡忘的發黃照片。原來趾高氣揚自詡為亞洲四小龍之首,令全世界艷羡;如今神采黯澹,其他三小龍早已不屑為伍;連周邊的落後國家也一個個翻騰而起,朝氣蓬勃,呼嘯而前。這二十年台灣到底出了什麼事?

儘管經濟成長率自兩位數,而八%、七%,一路下滑到近年的保1、保2;薪資水準也連年倒退,讓很多年輕人興起不如離去之歎。但二十年來在李、陳、馬、蔡等領導下的政府,個個也都矢志要拚經濟;且也數兆、數千億,面不改色地投入各項大建設要帶動整體經濟重拾遒健的活力。然而台灣經濟硬是每下愈況,一點也不見起色。究竟是國家的哪個部分出了問題?

關鍵,就在執行力!欠缺執行力,拚經濟的口號即使喊得天花亂墜,一點也無濟於事。但哪個每日盡享民脂民膏,又殫心竭慮要努力拚選票、求連任的領導者乃至其同僚,不想運用公帑及公權力,有效達成拚經濟的目標呢?

問題就在於,執行力不是憑口號就能產生;主觀意願再強,還是需要許多配合的條件,方能見到實效。頭一個,就是要訂定十分明確而具體可行的目標,主政者復對此展現堅定而真誠的決心,向全民宣示,爭取認同,建立上下一心、共求其成的熱忱。

其次,憑主政者一人之力,任他是天縱英才,也擔不起帶動整個國家全力向前邁進的重任;何況國事如麻、千頭萬緒,即使他在某一領域出人頭地,也無法兼顧所有的國家大事。因此必須在每一方面都有頭角崢嶸的人才全力以赴。唯有識才、愛才、善用人才者可以得道多助,傾眾人之力,克竟其功。

再次,目標既已獲全民認同,任事的專才也各就其位,主政者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,就是去除一切妨礙執行的路障,塑造一個最適於順利追求目標的環境。因此,各單位之間不能齟齬扞格,更不能無事生非,做出任何分化挑撥、令群體騷動不安的舉措;或者破壞與盟友之間的關係、挑起敵對爭端,使力量分散、互相抵消乃至化友為敵,自貽伊戚。

以此檢視二十年間各朝各代的作為,台灣何以停滯二十年,即可了然!

出處: 理財周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