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凱|兩岸同病相憐的國安問題

多少年來一直以超大的人口規模稱霸全球的中國大陸,今年年中即將被印度超車。不僅如此,由於出生率在去年已低於死亡率,總人口數的下降也近在眼前,據官方估計,再過兩年即將發生,比預估的時間早了很多。

對大陸而言,失去第一大國的稱號尚屬餘事;更要緊的是,在「生不如死」的十幾年前,勞動適齡人口已經開始由升轉降。一九九○年代以來的卅餘年,大陸經濟之所以能夠飛躍成長,正是拜數量極多而工資低廉的勞動力之賜。一旦人口紅利衰減,經濟動力亦將隨之削弱。二○一○年之後,其成長率從過去傲人的兩位數一路下滑,美中對抗並非主因;真正的關鍵正在於一方面勞動力逐漸短缺,一方面勞動成本相應提升,更加以官方大力鼓吹「騰籠換鳥」,以人為力量推促工資上升,其整體競爭力即迅速滑落,與新進的東南亞落後國之間的相對優勢也被侵蝕殆盡。

如果此一根本原因無法改善,乃至如日本,隨著人口逐年減少而陷入「失落的卅年」也未可知。死亡率在疫情過後固然會明顯的回落,然而出生率一旦開始下降,要再回頭就難乎其難了。因此當中共終於在二○一六年廢棄了嚴密執行卅五年的一胎化政策,允許生育「二孩」,情況絲毫未見改善,進一步在五年後又放寬到「三孩」,甚至提供種種激勵措施,惡化的趨勢仍日甚一日。中國的強國夢也許單單這一個因素,就將化為泡影。亡羊補牢真的如此困難嗎?

面對如此困境,我們其實毫無訕笑的餘地。因為眼見日本的前車之鑑,有識之士早已大聲疾呼,要當局及時拿出有效對策力求挽回頹勢。甚至在馬總統任內已將此定位為國安問題,必須慎重面對。蔡總統競選時,提出有效對策更成為藍綠競逐的主軸。但迄今為止,毫無成效可言。

其實,少子化問題在先進國家早已是普遍遭遇的難題,這本是經濟發展自然衍生的後果。隨著所得提高,生活費用不斷上升,尤其是教育與居住成本愈趨昂貴,生養與教育子女的代價加速增高,一個小家庭夫妻二人日日奔忙,生活又多彩多姿,時間成本原已隨著所得水漲船高,可用於生養教育子女的時間格外稀少。因此,除非能將生養教育的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大幅降低,相對地再對生育的家庭給予夠大的誘因,如何扭轉少子化的自然趨勢?

台灣經過十餘年的鼓吹,政客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,卻始終去上述目標極遠,生育率自難扭轉。大陸一方面覺醒太遲,卅五年家庭只育一子的積習根深柢固,本難輕易改變,扭扭捏捏的開放政策至今雖已放寬到「三孩」,基本上仍在管制之下;再加上其當局完全昧於經濟提升對生育的自然阻力,只以為一紙禁令的開放即可立竿見影,失之於過度天真。即使想達到台灣如此羞澀的境地,恐怕也難如願。

兩岸制度有別。台灣的政客可以說一套做一套,反正幾年後就拍拍屁股走路。大陸則是極權領導,若真有決心解決問題,就該如前所述,從積極救助婚姻起步,確實降低生育子女的各項成本,再給予二胎、三胎父母足夠強大的誘因,如極其優惠的住房、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種種便利與補貼、極其便利又低廉的托育安排,或許幾年之內可見到生育率的翻轉。畢竟在如此艱鉅任務之前,單靠狗吠火車濟什麼事?

出處: UDN聯合報 聯合報名人堂